走出制度外的設計之路──賴靜儀設計師專訪
主訪者&書面報告撰寫 | 賴奕叡 追問者&訪談紀錄 | 張婷艾、陳琮宇
非本科生的成長路
對於普遍大眾而言,從事什麼工作就應是從該專業科系出身的,但專精 UX 設計的賴靜儀並非設計相關科系畢業,卻也在設計領域擁有專業的能力及完整的認識,以下將探討她的成長路途、職涯發展及 對設計產業的看法。
談起設計路,靜儀設計師有著從容而帶著自信的語氣,從小學開始 她就對繪畫有著興趣並接觸藝術相關的活動,像是藝術性社團及參加全國比賽並在其中獲得獎項,也因此點燃她對繪畫的熱情。高中時,她考上永平高中美術班,但因為個人因素考量,最後去了松山高中。雖然不在美術班,但這對她來說成了一項特別的優勢:不受美術班的框架束縛,非科班使他能夠更自由且更無壓力的選擇所學內容、規劃學習策略。此外,對她而言「藝術可以幫助設計」,設計從不是包含在藝術裡的一部份,而是帶有關聯、相輔相成的兩個領域。
高中過程裡,她也不忘當初對藝術的熱忱,參加了藝術創作研究社,擔任社長一職並利用課餘時間投入藝術與設計領域的學習。在此之 前,靜儀設計師主要是接觸學院美術(如素描、水彩、插畫),直到大學認識了清華大學載物書院中一位專精設計領域的學長,才對設計領域開始有接觸。
最初,受到一位旅美就讀藝術大學的 youtuber 的影響,將插畫視為「沒錢途」的她曾想就讀藝術大學的動畫系,但後來逐漸發現台灣的藝術大 學非她所嚮往的那個模樣,於是在指考後因緣際會地進入清大就讀,由於高中時對人類學的興趣再加上學士班自由多元的選課制度,她選擇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的人類學做為第一專長。從那時開始,設計這個念頭就被擱在她心中,直到大三那年,靜儀設計師不想再受到一直以來因優秀能力而帶來壓力的書院學長的影響,決定自己舉辦設計讀書會、 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研究設計,並投入設計這個行業,儘管當時並不確定要往設計中的哪個細項發展,她仍抱著勇於嘗試的精神跨入不屬於人社的領域。
在她眼中,設計是個競爭激烈的行業,於是她開始累積各種作品集、產出成果並從中獲取經驗。但她也不諱言:「設計也是個很樂於 Sharing 的行業。」從人脈及社交網絡獲得的經驗成了她精進自己的重 要渠道,再加上清楚掌握並利用各種資源的優勢(如自學課外書、加入 設計師社群、抓住機會接觸各種場域並與專業人士交流),使她能以非本科生的身分在設計領域中持續奮鬥。而主修的人類學對靜儀設計師來說,是個能同時與設計領域做結合並體現生活價值的一門學科,喜歡探索異領域的她在人類學中找到興趣,社會科學所培養出來的能力也使她更關心所處的社會集生活場域,也使她可以更容易掌握社會的情勢且精準的判斷,這些能力都有助於她選擇出人生遇到的路口中,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對於如何走出這條設計路,靜儀設計師表示過程要不斷蒐集資訊、做出情勢判斷,接著選擇最佳解並度過跌跌撞撞的時期,因為人生有太多變數,成功與失敗不再是她在意的重點,是否會產生後悔成為主導人生決定的重要關鍵。
職涯的過程
靜儀設計師現正任職於一間餐廳線上預約系統公司,擔任使用者體驗設計師,主要以遠端工作為主。原本曾想先朝體制較完善的公司發展,但在朋友的推薦下,進入了現在這間新創公司。她也提到之前曾在一間非設計相關的公司實習,但因為堅持做喜歡的事的個性,不久後就離職了,她認為探索是重要的,可是一旦發現那並非自己所愛,就不該岔出去繼續做。
而在她專精的 UX 設計裡,更偏研究性質的特點恰好與主修的人類學有約 40%的相似程度,也與心理學有 40%的重疊,並與設計有 50%的重疊。這些領域各自在重視使用者感受的 UX 設計中發揮不可或缺的功效,如社會科學的判斷力、心理學的知識及設計的技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她並非為了 UX 設計而刻意修習相關課程,而是在有了這些能力後,恰巧發現自己所喜愛的方向,再結合跨領域的能力與資源並進一步 朝所選的路發展,可見自由選擇的空間一直以來都是在抉擇時影響她的重要因素。
對設計產業的看法
說到設計與藝術,許多民眾可能講不出兩者其中的異同,靜儀設計師對此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設計與藝術的關係中,有極為相似也有差異極大之處。而這種關係的發展要透過藝術設計史才能追朔,包括風格的流變、藝術如何走到今日的設計,其中包含許多支線與不同的歷史脈絡,需要通曉背後的相關歷史背景與具有評判風格後才能理解藝術與設計的關係與架構差異。
「設計圈裡的人都超不一樣」,當我們問到設計需要什麼特質時,靜儀設計師二話不說的回答。共通性的部分則是需要良好的學習力及溝通 力,且因為設計屬於競爭較激烈的行業,除了積極的心態,投入的心力 相對也要加倍。她也提到,在業界若無名校光環的加持,實作成果是比學歷來的重要且較被採納的。
而設計在靜儀設計師的認知中,就像「熱帶雨林」一般,有各種分層、各種樣貌,裡面的大家也都在激烈的競爭中力求生存,儼然是個複雜的生態系,也因此對她而言,設計就是在與混亂相處、嘗試將混亂變得有秩序。
現今台灣的設計產業面臨許多問題,首先,台灣的設計思維與國外有明顯的時間落差,許多國外風靡已久的概念可能要經過數年才會傳進台灣,不然就是僅有少數頂尖設計師才握有能與國外匹敵的思維與視野。其次,台灣人民對設計的認知相對薄弱,原因可能有二,一為台灣之前政府並沒有設立設計相關部門,導致無法有效推廣設計的資訊或傳遞設計的認知給民眾。二為高中以前的教育對設計或藝術並沒有應有的 重視,甚至有些學校會以「借課」為由,將藝術相關課程用在其他學科。針對以上問題,靜儀設計師認為政府方面並不是太大的問題,近年 來政府也成立設計部門並增設許多推廣活動,針對民眾認知薄弱這方 面,也有開始投入推廣設計,如美感教科書(把設計融入生活)、 Justfont(提升民眾字體意識)、金點設計獎……等等。她也補充,除了 上面那些資源,營造設計領域的良好氛圍也是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
最後,靜儀設計師也分享適合走設計之路的建議,第一,要有足夠的熱情才能支撐自己走下去,否則將只剩痛苦並討厭它。所以走設計要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到底喜不喜歡設計,接著就忠於自己的選擇,而在獲取資源、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抱持一顆誠懇積極的心、知曉自己的能力與斤兩再去學習,真心誠意就會換取到真誠的幫助。
採訪團隊與講者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