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心中有「竹」──專訪元泰竹藝社第二代負責人 林家宏先生

採訪 & 撰稿 | 張乃方

林家宏先生正在向大家分享(圖片取自元泰竹藝社官網)

「元泰竹藝社」位於南投竹山鎮,創立至今四十多年,早期代工外銷竹製針、筷子及竹藝品,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被價格低廉的塑膠製品取代。修過飛機引擎,又有著商品設計師、活動策畫師、竹工藝術家等多重身分的返鄉青年,林家宏接班後,以「讓竹子重新進入生活」為品牌理念,開發了台灣第一支環保竹牙刷、竹吸管。

未曾準備好的返鄉

「在軍校時幫忙設計海報,那時就很喜歡繪畫與設計。」家宏曾當過六年的職業軍人,負責維修戰鬥機引擎,退役後到職訓局學了半年的設計,之後在台南創業賣潮T。但在生意稍有起色之際,家宏先生的母親突然打電話告訴他:「工廠要關了,你要不要回來看一下?」父親吸毒入獄,加上家中的竹工廠已經半年沒有訂單,面臨倒閉的危機,於是家宏決定關掉的潮T店面,返鄉接手家中的事業。

修戰鬥機引擎、學設計,都不是為了準備接手家中事業,但這些經驗卻成了他的底蘊,家宏:「修戰鬥機了解機械原理與構造,讓我更清楚的知道我到底需要甚麼機器,操作上也能很快的上手;經營潮T店則學到了品牌經營,也對市場通路、定價有一定的敏銳度。」

台灣竹產業的式微

「現在已經不是爸媽那個埋頭苦做就能出頭天的年代,產業轉型是必須的。」談起竹產業多年來變化,家宏感慨地說道:「我從小到大在家中的竹棒針工廠旁長大,見證了工廠的興衰,竹山的竹產業最興盛的時候,全鎮有三百多家工廠,自己家中也有十位員工;到我返家時,全鎮剩不到二十家,家中的工廠也只剩我一個。」

台灣的竹產業曾繁榮興盛,1980年時創造的外匯高達1.17億美元,而南投縣竹山地區便是當時台灣的竹產業重鎮,原竹年產量占全台總量28.6%,竹工廠的數量更占全台60%。但隨著台灣工資、土地等成本增加,業者紛紛外移至東南亞地區,再將產品回銷台灣或外銷至國外,使國內的竹產業失去競爭力,漸漸沒落。

在清楚竹產業沒落下,家宏仍展開一系列的行動,希望能撐起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工廠。

非本科生的成長路從「心」識竹

「家裡的人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用都好好的,到我這裡卻要將能用的機器淘汰?」一開始回去,家宏最先做的事情是寫企劃,其中寫到了要淘汰老舊機器,但也因此與家中產生衝突。對老一輩擁有二、三十年經驗的人來說,沒有實作經驗的返鄉青年所說的一切彷彿在做白日夢,更有人對他說:「這些機器養你三十幾年,憑什麼你回來半年就說要改變。」
也是在這時候,家宏才發現:「明明我自己從小在竹山長大,對竹子卻很陌生。」於是他開始走入山中去認識「竹子」,過程中也不是那麼順利,「那時我跑了許多工廠、問了許多長輩,都問不到想知道的技術,最後問到某家工廠,給了我一個名單說上面的人會,結果發現名單上的人都是之前問過說不會的。」好在,還是有些長輩很樂意分享。慢慢做著做著,原本不看好他的長輩們,現在遇到問題也常會找他一起來想辦法。

起跑孤單,過程浪漫

家宏剛返鄉時,遇到很多困難:「那時覺得很孤單,很心裡悶,想說去跑步或許會好一點。」於是他開始固定每周約人一起跑步,結果跑著跑著越多人,然後又辦了幾次大型的夜跑。過程中認識了來自各行各業、懷有各種夢想的人,他也從這些朋友身上獲得了許多點子,其中有位民宿業者就問他:「我一年遊客兩萬人,那你可以幫我開發一個兩萬人都用的到的東西嗎?」於是做「竹牙刷」的想法就出來了。

竹子不好加工,也很花時間。加工時一不小心裂掉,就會沿著紋路整個都裂掉。因此在製作竹牙刷的過程中,家宏報廢了許多做壞的竹牙刷,被母親念了好幾次,但他更不希望把不完美的商品交給客戶。除了牙刷柄,尋找合適的牙刷毛也上他費了好一番功夫,最後選用天然馬毛。家宏接班後的第一個產品,就這樣誕生了。

「你在鄉鎮做比較創新的事情就會變成一個亮點,大家都會開始關心你在做什麼?」舉辦路跑活動,使更多人開始關注他在最做的事。開始跑步時,他並沒有想過會有此收穫。

「不斷開發,是為了維持熱情」

目前從產品開發、製程規劃、產品設計包裝到拍照上架,主要還是由家宏一手包辦,但比起返鄉之初工廠僅有家宏一人,現在已有十位員工一同努力。「我們的待遇不錯,而且固定每周四大家都要運動。」家宏驕傲的說。

現今元泰在台灣各縣市有近四十個櫃點,國外則包含日本、馬來西亞、澳門等地,但家宏卻說他並沒有主動行銷,因為他們人力有限,不像大公司有專門的部門跟經費。所以他選擇把大多數的錢花投入產品開發,希望把產品做到最好。